|
苗栗社區大學日前邀耆老向小學生說故事。 記者宋玟蒨/攝影
|
|
日據「國歌少年」 曾風光今淡忘 【聯合報╱記者宋玟蒨/公館報導】 2011.11.14 03:27 am
苗栗縣公館鄉日據時代「國歌少年─詹德坤」因臨終前唱了日本國歌,成了皇民化運動的樣版,日本人為他拍電影、立銅像,名噪一時,光復後,銅像被變賣換了抽水機,漸被淡忘,日前苗栗社大邀耆老說起這段故事,勾起老一輩回憶,也讓下一代傳承在地的歷史。
民國24年苗栗縣關刀山大地震,公館鄉小四學生詹德坤頭部重創,臨終前高唱日本國歌,受日皇表揚,成了「國歌少年」,還在現今的五福公園立銅像,當時學生上下學都得向他的銅像行禮,許多老鄉民記憶猶新。
詹德坤的鄰居85歲的陳秋香回憶,關刀山大地震摧毀石圍牆與老雞籠地區的房舍,地震當天早上,詹德坤要去現今的「揆一樓」找父親,卻被倒塌的建築物砸傷,頭部傷勢嚴重,不省人事,當時醫療不發達,家人還用牛糞塗抹在傷口,因延宕就醫,送醫時已回天乏術。
公館鄉90歲老醫生謝春梅是詹德坤的兒時玩伴,他回憶說,老師去醫院探視詹德坤時,聽到他臨終前唱了日本國歌,返校後馬上稟報校長橋邊一好,校長還認為教育成功,層層上報,日政府因此在公館國小校門對面,現在的五福公園裡設立詹德坤的銅像,學生上下學都要脫帽向銅像行禮。
詹德坤因臨終前高唱日本國歌,成皇民化運動樣板。 圖/翻攝自公館國小百年校慶專輯 日治末期,「國歌少年」的故事成了日人皇民化運動重要的宣傳題材,不僅列入日本、朝鮮、台灣等地小學教科書內容,還拍成電影大肆宣傳,光復後,「國歌少年」的故事涉政治敏感,銅像被拆除。
詹德坤的弟弟詹德君在關刀山大地震時年僅4歲,對大哥詹德坤的記憶模糊,他回憶說,大哥的銅像拆除後,媽媽和姊姊將八十多台斤的銅像搬回家,擺放地上常會嚇到人,當時挑水飲用相當辛苦,所以將銅像賣掉換台抽水機。
詹德坤的小弟詹德枝已77歲,兒時原本要賣給別人當養子,因詹德坤向母親說「家有三兄弟很棒」,他說,大哥的銅像換來一台抽水機,「彷彿是哥哥在挑水給我們喝」。
|